网上科普有关“王少舫的选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少舫的选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说到王少舫先生的表演艺术,我们可能会想到戏路很宽,演过小生、老生、花脸等诸多行当;可能会想到演唱富有特色,吸收了京剧唱法;可能会想到“王派”,等等。我们知道,戏曲表演流派的形成,通常以行当为界限。黄梅戏表演流派是个不断被提及的话题,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与剧种行当分类不细有很大关系。原本行当分类就不细,王少舫又饰演过不同行当,这就很难归纳流派特征,很难梳理流派阵容。有意味的是,如今,人们经常津津乐道地谈论“王派”,不知道他自己当年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按说,王少舫出身于京剧世家,对于戏曲表演流派的确立和形成,以及表演流派与饰演行当的关系,心里应当一本清账。但是,他的行当选择却并不固定,塑造人物方法上的选择也并不常规,似乎没有考虑到创立什么“流派”。他的这些选择,在今天看来,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
? 要说选择,王少舫很早就面临过剧种的选择。他自幼学唱京剧,13岁登台演出,随父搭班来到安庆,与黄梅戏有了最初的接触。王少舫在《继承出新点滴谈》里回忆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学唱黄梅戏《苦媳妇自叹》,觉得非常新鲜,感到既好听,又好懂,乡土风味浓厚,生活气息十足,从此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剧种。1939年,王少舫所在的京剧班社与丁永泉的黄梅戏班社在安庆同台演出,各演半场,他因而有机会登上了黄梅戏舞台。此后,丁永泉感到王少舫很适合演唱黄梅戏,经常邀请他搭班演出。直至1950年,王少舫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正式改唱黄梅戏。当年,京剧已经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黄梅戏则是地方小戏,同台演出的京剧演员大多不愿唱黄梅戏,认为王少舫的转身是“米箩跳进了糠箩,太没出息”。殊不知,从1933年最初接触黄梅戏,到1950年改行演唱黄梅戏,其间经历了17个年头,王少舫的此番选择不可谓不慎重。他知道京剧的博大精深,也知道黄梅戏的朴实无华,最重要的是,他知道黄梅戏的朴实无华的风格,更适合安庆一带的审美习俗,更贴近自身的表演气息。
?
? 过了几年,王少舫的又一次选择,与行当以及行当的身段动作有关。我们都知道,王少舫改唱黄梅戏之初,大多扮演小生行当,直至成功塑造了《天仙配》中的董永形象。1952年底,他还在安庆“民众剧团”,参加华东观摩演出时首次扮演董永,与潘璟琍合作《天仙配》中《路遇》一折,得到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他调来合肥,1954年再次出演董永,与严凤英合作演出《天仙配》全剧,1955年又合作拍成黄梅戏**。以行当而论,董永属于小生,但王少舫在舞台上打破了行当的局限,选择了更加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就像他在《我演董永》一文中所说:“小生行里的台步是书生走的,不能用。像话剧那样,又不甘心。我想来‘创造’吧!把小生的四方步改一改,一般的四方步要亮靴底,董永哪有这个闲工夫,不亮了,四方步慢慢吞吞的,文绉绉的,我就让他来快点,显得粗犷一点。我不能把他演得像一个文弱书生,又不能演成一个英俊武生,我想把他演得像个农民。不仅在台步上,一些细小动作我也尽量去模仿农民。”王少舫感到,小生行当的那些既定身段动作,在董永身上缺少用武之地,也未必适合黄梅戏的舞台,不能生搬硬套。而表演方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人物形象的实际,必须立足于剧目和剧种的实际。
?
? 又过了几年,王少舫的再一次选择,仍然与行当乃至角色有关。195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投排《女驸马》,王少舫没有看中剧中的小生李兆廷,而选择出演丞相刘大人。那时,他还不到不惑之年,是团里的当家小生,如果新排剧目的男主角属于小生行当,他自然是首选。但是,王少舫选择角色时,并不把行当归属视为一成不变的定律,也不在意主角还是配角,他想的是这个角色有没有“戏”,尤其是有没有自己能够演出来、能够发挥好的“戏”。他从塑造人物出发,更在意人物的表演预期与自身表演优势是否对位,是否切合。所以,当别人惊诧王少舫为什么不演小生演老生、不演主角演配角时,他却在舞台上施出了浑身解数,塑造出光彩照人的刘大人形象,使其成为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还为全剧营造出浓郁的喜剧气氛。刘大人的唱腔不多,却被王少舫唱得字字珠玑,韵味无穷。他的行腔、吐字吸收了麒派京剧的唱法,在有些沙哑的嗓音中唱出了苍劲浑厚,在黄梅戏的流畅委婉中唱出了跌宕起伏,为后人争相摹唱,影响深远,可谓贡献独到。
?
? 到了1963年,文化部的有关负责同志提出建议,拍一部对外发行的黄梅戏**《牛郎织女》,由香港方面投资,上海**制片厂拍摄,演员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挑选。上影厂来肥商谈演员问题时提出,投资方希望严凤英出演织女,考虑到王少舫的年龄和身材,可否不演牛郎,安排其他角色。这种安排出乎安徽方面的意外,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局都感到难以协调。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当时的省文化局钱丹辉局长找到王少舫,说是征求他对安排角色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个问题我慎重考虑过了,年龄和身材在镜头面前做不了假,我不合适演牛郎,最好演牛大哥,牛郎让青年演员演,我可以从旁帮助。”王少舫的这一选择,在戏曲界同仁中引起很大震动,一个有成就、有影响的名角,能够大度地对待艺术荣誉,能够客观地尊重艺术规律,这是何其难得。
? 回顾王少舫的四次选择,回顾王少舫的艺术生涯,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表演艺术家的真诚和情怀。对他来说,无论面临多少次选择,他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追求预期中的最佳表演效果,其他因素都可忽略不计,而历次选择结果表明,他的不懈追求经得起艺术的检验。今天,在纪念王少舫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希望年轻一代的表演艺术工作者都能像他那样,面临每一次艺术选择时,都能坚持选择标准的真挚、纯净,不掺入任何利益上的杂质。惟其如此,我们的艺术人生才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的艺术事业才会更加繁荣。
2020年8月20日
如今,人们只要提到黄梅戏,就会想起《天仙配》,只要想起《天仙配》,就不能不提七仙女。曾经的七仙女给那个年代的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影视,更多的是关于青春、爱情、梦想的追求。六十多年过去了,《天仙配》里的七仙女现在怎么样了呢?还有几人依然健在呢?
一、《天仙配》里的七仙女们
《天仙配》中的七位仙女分别是:大姐王少梅和二姐潘璟琍,还有三姐潘霞云、四姐丁俊美以及五姐江明安、六姐张萍,最后是七仙女严凤英。其中,三姐潘霞云、四姐丁俊美和六姐张萍现在依然健在。潘霞云,安徽黄梅戏剧院二级学演员,曾任剧院艺术档案室主任。丁俊美现在是高级讲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的会员及理事,同时还是黄梅戏研究会的会员。张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表演系教研室主任。
二、那些逝去了的仙女们1、七仙女严凤英
严凤英是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中国黄梅戏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的开拓者与贡献者。
严凤英的代表作有:《天仙配》、《打猪草》、《夫妻观灯》、《游春》、《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她主演的黄梅戏**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
1968年4月8日,严凤英服安眠药自杀,年仅38岁。
2、大姐王少梅
黄梅戏演员王少舫的妹妹王少梅,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一级演员,曾在**《天仙配》中扮演大姐,在《江姐》中扮演双枪老太婆,在**《牛郎织女》中扮演王母娘娘。
2008年3月27日,王少梅因病逝世。
3、二姐潘璟琍
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曾经演出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夫妻观灯》、《天仙配》等剧目。
潘璟琍于1988年11月23日去世。
4、五姐江明安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二级演员。曾出演过《天仙配》、《女驸马》、《西厢记》、《红楼梦》等剧目。
江明安于2009年去世。
其实,不论她们今日是否还健在,相信她们所扮演的角色会永远存在!
关于“王少舫的选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俊杰呀]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kongqi.org.cn/cshi/202504-105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一只俊杰呀”!
希望本篇文章《王少舫的选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王少舫的选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少舫的选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说到王少舫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