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寻找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寻找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7、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8、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9、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10、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送查元章赴夔漕
柳色西门路,看公上马时。
亦知非久别,不奈自成悲。
白发刘宾客,青衫杜拾遗。
分留端有待,剩赋竹枝词。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
相从何必早,白头或如新;
登门虽尚疏,数面自成亲。
昨者始见公,凛然须如银,
败席留煮茗,寒厅无杂宾。
平生事贤意,寸心渴生尘,
乐哉得所从,贫病忘吟呻。
恭惟大雅姿,信是邦国珍。
广文旧官长,二纪转鸿钧,
恩仇快报复,祸福出笑颦。
同舍事容悦,腰佩玉麒麟,
群谀更得志,后来如积薪。
於时公淡如,位屈道则伸。
法宫亲决事,收召极海滨,
人才方杂沓,公仕益逡巡。
欲以贵祝公,公岂慕要津;
欲以穷托公,公岂私贱贫;
颇欲述古谊,劝公勿爱身,
此又公所存,岂待贱子陈。
高颿泊江渚,岁晚风雨频,
愿言添衣裘,寒阴能薄人。
送陈怀叔赴上皋酒官却还都下
奇才初试发硎刀,疋马秋风到上皋。
地近虽同三辅重,时平无复五陵豪。
极知稳步烟霄路,却要微知郡县劳。
归去平津开首燕,吐茵应复忤西曹。
送陈吏部还朝
邂逅稽山许揽须,尘埃时得近冰壶。
不辞我老鸡豚社,且喜公归樱笋厨。
满室琴书怀燕几,一川风雨送行舻。
勉哉早了功名债,要画骑牛第二图。
送陈希周赴安福令
补吏鹤岭边,尊公方玉立。
超遥籋风云,余子那可及。
天高鬼神恶,闻讣三日泣。
晚途见嗣子,握手悲喜集。
乘桴掠鲸波,信矣勇可习。
巉巉风骨峭,飓雾不能袭。
谓当上台省,岂复论等级;
如何困无津,俛首临一邑?
顾嗟六朝民,龙锺垂八十,
肯来野水滨,半月解书笈。
吾杯仅容龠,安得看鲸吸。
伫立送归鞍,霁日满原隰。
送春
新叶张翠幄,落花作红茵。
山蔬旨且柔,家酿清而淳。
以我垂老境,送此将归春。
我固惜流年,春亦记陈人。
江山处处佳,风月日日新。
蹇驴度松冈,短楫横烟津。
兰亭人已远,遗韵犹清真。
却下木栅市,天风吹角巾。
送绰侄住庵吴兴山中
一杯淡粥不烹蔬,自占云根结草庐。
非佛非心犹坐断,定知不看夹山书。
送绰侄住庵吴兴山中
湖海相从十日留,颇哀老子鬓惊秋。
目光犹射车牛背,不用殷勤举话头。
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宁
羽檄联翩昼夜驰,臣忧顾不在边陲。
军容地密宁当议,陛下恩深不忍欺。
白简万言几恸哭,青编一传可前知。
平生所学今无负,未叹还乡两鬓丝。
送范舍人还朝
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
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君如高光那可负,东都儿童作胡语。
常时念此气生瘿,况送公归觐明主。
皇天震怒贼得长,三年胡星失光芒。
旄头下扫在旦暮,嗟此大议知谁当?
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
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
黄扉甘泉多故人,定知不作白头新。
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
送范西叔赴召
天涯流落过重阳,枫叶摇丹已著霜。
衰病强陪莲幕客,凄凉又送石渠郎。
杜陵雁下悲徂岁,笠泽鱼肥梦故乡。
便恐从今长隔阔,旧交新贵例相忘。
送范西叔赴召
欲驾征车劝小留,南山南畔更逢秋。
数声过雁催行色,一盏昏灯话别愁。
自昔文章关治道,即今台阁要名流。
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送佛照光老赴径山
大觉住育王,拗折拄杖强到底;
佛照住育王,挑得钵囊随诏起。
从来宗门话,只要句不死。
说同说异庵外人,若是吾宗宁有此?
日日风雨今日晴,万里春光入帝城;
传宣江上走中使,开堂座下罗公卿。
御香霭霭云共布,法音浩浩潮收声。
报恩一句作麽道?常遣山林见太平。
送韩立道守池州
千里江山控上流,省郎怀绶去为州。
才华故在诸公右,谈笑遥分圣主忧。
月堕丽谯喧鼓角,雨余绿野遍锄耰。
万家歌舞春风裹,秋浦如今不似秋。
送韩梓秀才十八韵
束发走场屋,始得从君游。
灯火都城夜,风雨湖上秋,
追随不隔日,岩穷探搜,
摩挲石屋背,摇兀暗门舟。
酒酣耳颊热,意气盖九州。
夜卧相蹋语,狂笑杂嘲讴。
但恐富贵逼,肯怀贫贱忧!
人事信难料,百战竟不侯。
我老农圃间,君落天南陬。
相逢会稽市,感叹岁月遒。
君从上都来,倘逢旧朋俦?
我穷本天命,於人宁有求。
但念侯君房,不知尚痴不?
君闻拊手笑,怪我狂未瘳。
共谈平生旧,只欲苦死留。
如何忽决去,病疟送无由。
秋风坠桐叶,新霜犯貂裘。
君听马蹄声,中有千里愁。
送华师从剑州张秘书之招
三年相伴锦江头,一日翩然不可留。
官冷蓬门无客恋,时清剑阁有僧游。
关山默数来时路,风月悬知别后愁。
禅版经龛有余暇,频登高处望西州。
送黄文叔守福州
黄公天下士,遇立绍熙年。
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
巨舟夷险济,拱璧始终全。
勇退先诸老,荣归总十连。
旌旄照关路,冠盖盛离筵。
内阁恩光重,宸毫墨色鲜。
任方分斧钺,归即珥貂蝉,
病叟难为别,临期一怅然。
送霍监丞出守盱眙
淮浦鳞鳞浸碧天,即今谁料作穷边!
空闻瓯脱嘶胡马,不见浮屠插霁烟。
亭障久安无檄到,杯觞频举有诗传。
长城万里英雄事,应笑穷儒饱昼眠。
送杰上人归成都
锦城一别鬓成丝,今日山阴送杰师。
乱絮飞花扑行路,正如东郭放船时。
送杰上人归成都
春夜挑灯话别愁,此心已在锦江头。
旧时处处尘昏壁,想复长吟为小留。
送客
有客相与饮,酒尽惟清言。
坐久饥肠鸣,殷如车轮翻。
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
一饱失百忧,抵掌谈羲轩。
意倦客辞去,秉炬送柴门;
林间鸟惊起,落月倾金盆。
送客
长亭柳渐柔,送客当闲游。
江近闻津鼓,云开见戍楼。
簿书来衮衮,岁月去悠悠。
闭眼寻归路,春芜满故畴。
送客城西
倦客凭鞍半醉醒,秋光满眼叹颓龄。
日斜野渡放船小,风急渔村摊网腥。
客思不堪闻断雁,诗情强半在邮亭。
归来更恨城笳咽,烟火昏昏独掩屏。
送客至湖州市
偶驾鸡栖送客行,迢迢十里出关城。
谁知小市萧条处,剩有丰年笑语声。
聊借野风吹醉颊,更凭陂水濯麈缨。
故庐想见春回近,邻曲家家已遍耕。
送客至江上
多事经旬不出城,今朝送客此闲行。
郊原远带新晴色,人语中含乐岁声。
天际歛云山尽出,江流收涨水初平。
故园社友应惆怅,五岁无端弃耦耕。
送客至望云门外
冬温频作雨,晨冷顿催晴。
嫩日满江驿,淡烟笼郡城。
忧民怀凛凛,谋己耻营营。
投檄真须决,邻翁约耦耕。
送李德远寺丞奉祠归临川
送骑拥东城,烟帆如鸟轻。
道行端有命,身隐更须名?
旰食烦明主,胡沙暗旧京。
临分一襟泪,不独为交情。
送李宪被召旧与其先侍郎游从
早谒龙门鬓未秋,暮年乃复接英游。
海濒已幸见公子,瓜垄仍烦访故侯。
霖雨即陪诸老进,德星肯为一方留?
西城柳色青如许,欲挽长条特地愁。
送梁谏议
湖海还朝白发生,嬾随年少事声名。
极知忧国人谁及,细看无心语自平。
归访乡人忘位重,乍辞言责觉身轻。
篮舆避暑云门寺,应过幽居听水声。
送刘戒之东归
去国三年恨未平,东城况复送君行。
难凭魂梦寻言笑,空向除书见姓名。
残日半竿斜谷路,西风万里玉关情。
兰台粉署朝回晚,肯记麤官数寄声?
送吕彦升参谋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
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送潘德久使蓟门
昆仑东分一枝浑,奔蹴砥柱经龙门。
羲皇受图抚上古,神禹治水开中原。
三灵实扶艺祖业,万国共仰东都尊。
群儿撞坏吁可叹,顾使残虏今游魂。
因君试求出师路,孟津白马应如故;
不须更议系河桥,北风正可乘冰渡。
颇闻卢龙已数尽,复道飞狐合屯戍;
辕门倘驻拂云祠,烽火应过明妃墓。
君归解鞍藉芳草,细谈塞北忘予老。
读书饮酒待贼平,万丈旄头方下扫。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送钱仲耕修撰
姑熟溪边识胜流,十年重见岂人谋。
自应客路难为别,不是阳关作许愁。
儤直公看鳌禁月,倦游我梦镜湖秋。
殷勤为报中朝旧,睡足平生是建州。
送全州赵都曹
霜叶无停声,脂车有行色。
正悲南浦秋,又送清湘客。
啼饥儿颊红,待养亲发白。
努力事上官,世路日已迫。
送任夷仲大监
往者江淮未彻兵,丹阳邂逅识耆英;
叩门偶缀诸公后,倒屣曾蒙一笑迎。
敢意痴顽成后死,相从髣佛若平生。
小诗话别初何有,一段清愁伴橹声。
送芮国器司业
此心知我岂非天,双鬓皤然气浩然。
曾见灰寒百僚底,真能山立万夫前。
洛城霜重听宫漏,霅水云深著钓船。
拈起吾宗安乐法,人生何处不随缘。
送芮国器司业
往岁淮边虏未归,诸生合疏论危机。
人材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未可非。
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
还朝此段宜先及,岂独遗经赖发挥。
送三兄赴奏邸
兄年十七弟始生,弟今白发森千茎;
所期相就毕此生,一尊浊酒得共倾。
往年虽穷犹半菽,两年糠核苦不足。
书生志欲及天下,贫贱不得收骨肉。
过悲复恐兄意伤,忍涕不觉涕已滂。
早朝霜露戒衣薄,愿书此语欢或忘。
闭门病衰百无用,日望兄归有余俸。
早从丞相乞湖州,莫待异时思少游。
送施武子通判
初入修门鬓未秋,安期千里接英游。
退归久散前三众,迈往欣逢第一流。
只道升沉方异趣,岂知气类肯相求。
龙锺不得临江别,目断西陵烟雨舟。
送十五郎适临安
求禄亦常事,出门宁自由?
苦留虽惜别,细话却生愁。
雨急投村市,钟残过寺楼。
只应今夕梦,先汝到江头。
送苏召叟秀才入蜀效宛陵先生体
士勇赴知己,义重身固轻。
尊公况有命,子得辞此行?
结庐出门去,迢迢过蛮荆,
溯江卜风色,入峡听猿声。
万里一纸书,南寄孤雁征,
山阴在何处?计子难为情。
愿言早来归,邻曲当出迎。
檥舟柯桥市,一榼手自倾。
送苏赵叟赴省试
关路谁非观国宾,此君肝胆独轮囷。
故家遗俗欲坠地,博士议郎方要人。
久矣扁舟弄江月,往哉駸马踏京尘。
敕中墨色如鸦湿,日待东归一笑新。
送汤岐公镇会稽
吴越东西州,浙江限其中。
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
都人送留守,郡吏迎相公。
江心波涛壮,帐下鼓角雄。
乐哉公何憾,廷论则未同。
永怀前年秋,群胡方啸凶,
闾左发蓟北,戈船满山东。
旧盟顾未解,谁敢婴其锋?
公时立殿上,措置极雍容。
南荒窜骄将,京口起元戎。
旧勋与宿贵,屏气听指踪。
规模一朝定,强虏终归穷。
当时谓易耳,未见回天功;
及今始大服,咨嗟到儿童。
天心佑社稷,主圣肖祖宗。
旌节早来朝,笑谈折遐冲。
送王成之给事
我昔扬帆掠吴楚,夜泊秦淮听春雨。
明朝冠盖拥长亭,误辱诸公问良苦。
是时众中初识公,天骥蹴踏万马空。
知心投分财数语,玉麈谡谡生清风。
冶城醉墨鸦栖壁,长干祖道花照席。
公方闭户试诸生,坐叹江山少颜色。
尔来俛仰三十春,欲话旧游无故人。
岂知邂逅逢一笑,使我肝胆还轮囷。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忽闻上印却凄然,悔不日日从公醉。
朝廷三载虚一相,如公早合鸾台上。
荣河温洛久胡沙,此段功名勿多让。
送王龟龄著作赴会稽大宗丞
有越逾千载,何人不宦游?
向来惟一范,真足壮吾州。
高躅今谁继,先生独再留。
豋堂吊兴废,想像气横秋。
送王龟龄著作赴会稽大宗丞
大将上兵符,军容备扫除。
恭惟陛下圣,方采直臣书。
忽报分司去,还寻入幕初。
宗藩虽旧识,莫遣得亲疏。
送王季嘉赴湖南漕司主管官
它人作陵邑,榜笞朝暮急;
王子乃不然,袖手万事集。
它人西入都,竞裁丞相书;
王子掉头去,长沙万里余。
问子谋身无乃左,凛如霜松姿磊砢。
屈原贾谊死有灵,计此两人心独可。
送王嘉叟编修出佐南昌
玉殿求衣早,鸾台退食迟。
君看多故日,宁是弃言时。
小作南州计,方观急诏追。
归来上霄汉,莫遣此心移。
送王景文
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
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
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
送王仲言倅泰州绝句
紫薇杰作传千载,物色分留待下车。
老病难陪曳裾客,因来时寄一行书。
送王仲言倅泰州绝句
汝阴太史万签藏,酸枣先生六世芳。
豹尾属车留不住,却寻陈迹海陵仓。
送襄阳郑帅唐老
郑侯骨相非复常,伏犀贯额面正方。
声名赫奕勤天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武能防秋北平道,文全落笔中书堂。
畿西谋帅国大事,当宁久弄黄金章。
一朝丹诏自天下,两班仰首看腾骧。
郑侯此行端可羡,绣旗皂纛戈如霜。
三更传令出玉帐,平旦按阵来球场。
宿兵万灶尽貔虎,牧马千群皆驌驦。
酒酣赋诗幙府和,纵横健笔谁能当?
虽然郑侯志意远,虎视直欲吞北荒。
榆林雁门塞垣紫,孟津砥柱河流黄。
出师有路吾能说,直自襄阳向洛阳。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送邢刍甫入闽
两穷相值每相怜,闻子南游一怆然。
莫道此行非久别,衰翁何敢望明年!
送邢刍甫入闽
君行正及荔枝丹,想见临觞为破颜。
此外但宜烹茗雪,伤生不用擘蚝山。
送宣书记并寄其兄昙才二公
在吴识昙公,至蜀识才公;
弥天宣书记,晚乃得从容。
是家固多贤,天遣慰我穷。
初秋夏末时,衲子各西东。
子独惜此别,共语夜烛红,
怪我耐逆境,万事一笑空。
子顾知我否,视身如枯蓬;
枯蓬未变灭,姑当付之风。
家世无高年,我今六十翁,
俯仰几时客,结束已匆匆。
那将须臾景,更受忧患攻?
愿言早来归,相就煮晚菘。
送严居厚弃官归建阳溪庄
曼容不过六百石,渊明仅留八十日,
寥寥千载有两公,海内至今推绝识。
放翁贪禄老始归,自今不作一钱直。
见人勇退辄欣慕,亟欲起拜忘衰疾。
吾庐近在官道傍,门外未扫车马迹。
溪庄有地肯见分,会结茅斋傍青壁。
为什么最信任的是张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概因为三国之初大家名义上都是汉臣,所以在互相征战的过程中,转换门庭的武将并不少,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徐晃、张辽、张郃三人是投降而来的,蜀汉和东吴得到重用的降将也不少。在这些人中,张辽并不算最好,像徐晃、张郃混的并不比张辽差,而姜维在蜀汉更是做到了大将军,总揽兵权。当然,张辽作为一个降将能做到五子良将之首那也是非常不错了,而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力出色。
张辽的武艺很出色,在白马之战时,他和关羽两个人作为先锋出战。所以这一战里关羽匹马斩颜良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但是能被曹操选中作为先锋和关羽配合,张辽的武艺肯定也是非常出色。
而更重要的是张辽的统帅能力也不错,柳城征袁尚时突然遭遇敌人,就是张辽劝曹操迎战的,最后果然大胜。而讨伐陈兰、梅成叛军时,叛军据险死守,于禁、张郃等人都觉得不可攻,张辽力排众议,率军攻击,斩杀陈兰、梅成。
而张辽最经典的则是合肥之战,孙权带兵十万攻打合肥,张辽等人所部不过七千。诸将大多认为要死守,而张辽则认为曹操此时远在汉中征讨张鲁,救援肯定不会很快到,因此要先挫伤吴军的锐气,才利于守城。于是张辽亲自带领八百人主动出击,亲自冲杀在前,“杀数十人,斩二将”,冲到孙权面前,逼的孙权登到山丘上“以长戟自守”。张辽率军往来冲杀,东吴大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从早上杀到中午才撤回城内。这一战杀的吴军胆寒,围城10几天就匆匆撤军,结果在逍遥津还被张辽追杀,幸亏甘宁等人死命抵挡,孙权才得以脱身。
合肥和逍遥津两战杀得吴军胆寒,孙权此后也是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以致后来张辽带病镇守合肥的时候,孙权还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张辽有勇有谋,在三国时期也算是非常出色的武将了,最后被列入武庙,应该说还是成功的一生。
为啥张辽很牛逼呢?还有就是;
第一,张辽不是吕布集团核心成员。
张辽本来不是吕布的手下, 而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何进被杀后,张辽只得归属董卓麾下。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辽才投靠吕布。而此时吕布已经早已有了嫡系实力,张辽属于后来的将领,不是核心集团成员。在吕布麾下,张辽并不太受重视,地位大体相当于不合群的高顺。所以,吕布被曹操干掉以后,曹操对张辽比较放心,给予重用。
第二,张辽的能力惊人。
曹操重用张辽的重要原因,是他能力强。原则上,投降将领除非能力极强,多不会被重用,毕竟不是太可靠。袁绍麾下河北将领投降曹操的很多,比如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加上高览总共七人,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投降以后的行为,一般认为都发配到地方做个小官而已。而张辽则不同,他非常厉害。刚刚投降时,张辽就协同关羽,在白马击溃了袁绍大将颜良,将其杀死。随后张辽南征北讨,击破袁绍几个儿子,大败乌桓等等。尤其是张辽防御合肥,立下头功。
当时正是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后,孙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合肥,张辽只有二三万人,还不到吴军兵力一半,实力相差悬殊。但张辽果断以攻为守,先下手为强攻击吴军大营,差点捉住孙权,导致吴军大乱。孙权久攻不克,被迫撤军。张辽趁机尾追,竟然将亲自率部殿后的孙权借助。吴军用尽全力才将孙权救出。此战保证了魏国的稳定,打垮了吴军趁着赤壁之战的势头北上的意图。张辽合肥一战,吓得东吴长达16年没有敢于再攻击合肥。
第三,张辽有勇有谋,不可多得。
张辽攻打东海郡时,因太守昌豨坚决抵抗,久攻不克。当时张辽和夏侯渊大军的军粮耗尽,夏侯渊决定退兵。但张辽根据敌人抵抗逐步衰弱,判断太守昌豨思想已经动摇,可能在准备投降。不顾夏侯渊的反对,张辽竟然亲自进城同太守昌豨谈判投降。太守昌豨之前不投降,是曾经和曹军为敌,怕被曹操事后诛杀。见张辽亲自赶来,可见曹操是一心一意招降,不然不会派大将来送死。于是,太守昌豨最终开城投降,曹军意外捡了个大便宜。事后,曹操虽然抱怨张辽不应该冒险单身前往,但仍然赞叹张辽是有勇有谋的将军。
张辽这种人是名将的名将,曹操重用他也是必然。
一、吕布的老同事,董卓的老部下
张辽出身于并州军,这支队伍最早由并州刺史丁原带出来的,除张辽外还有吕布张杨高顺等人张辽是并州马邑人,少年时担任过郡吏,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
汉武帝曾在马邑策划过一场对匈奴人的大战,史称马邑之谋,参与谋划的有王恢聂壹等5位名将汉武帝调动了30多万军队,包围圈弄好了,就在匈奴单于快要中计的时候,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人透露了汉军的计划,匈奴撤退,汉武帝大怒,王恢下狱自杀,聂壹等人受到诛连。
三国志说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张辽虽为名将之后,却只能从基层默默干起从事是州政府里的属官,大概相当于一名处长当时吕布在丁原手下任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二人是同事,互不隶属,级别差不多。
当时大将军何进谋除宦官,丁原是何进一党,率并州军前往洛阳助阵,何进嫌并州军人太少,又命张辽回去募兵,在此期间何进被杀董卓窃取朝政吕布杀丁原投董卓,等张辽带着新召募的1000多人马回到洛阳时,局势已发生巨变。
张辽投降了董卓,三国志说张辽以兵属董卓,被任命何职不详,但不会太高,司马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团长吕布因杀丁原有功被任命为中郎将,相当于大校师长,又封为都亭侯,但张辽归董卓领导,与吕布仍没有隶属关系。
二、入曹操法眼,白门楼上留一命
后来董卓被吕布杀了,张辽迁骑都尉迁是升职的意思,骑都尉相当于骑兵旅旅长,没有中郎将高,吕布这时已经成了奋武将军,又仪比三司,也就是以军长的身份享受副国级待遇,张辽与吕布之间的距离拉大,张辽以兵属吕布,成为吕布的下级。
回顾二人的历史,是想说张辽与高顺成廉宋宪魏续等吕在内的其它手下,张辽最早是吕布的同事,后来才成了吕布的下级长安之乱后,张辽跟着吕布经历了 一番波折,吕布从刘备手里占了徐州,张辽被任命为鲁相,相当于郡太守,三国志说张辽时年二十八。
这一年推算起来应该是建安二年(197),根据史书记载,吕布死时大约37岁,时为建安三年(198),按照这个来推算,吕布比张辽大了8岁。
吕布这个人,带兵主要靠个人魅力,谋略和战略规划方面一直是弱项,手下看着有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但这只是表象,吕布待人也分亲疏彼此,高顺就常受其他人的排挤还有私德方面,据英雄记记载,曹操曾当面批评吕布:你背着老婆霸占手下将领的太太,这怎么叫厚道?
操攻破吕布,把吕布陈宫高顺都杀了,却留下了张辽,并给予重用,说明在曹操眼里张辽跟吕布也不是一类人。
三、屡立赫赫战功,受到曹操喜爱
曹操任命张辽为中郎将,此时关羽张飞等人也在曹营,几个人的职位都差不多,张辽与并州同乡关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
推测起来,吕布集团保留下来的力量经过整编后,就由张辽来统率曹操敢这么用人,得益于他不同一般的识人智慧和用人胆略曹操善于发现人才,善于辨别人才的品行和节操,一旦认定就用人不疑,让各种人才发挥最大的潜能。
张辽后来参加了官渡之战征讨昌豨之战征服河北之战以及征乌桓的白狼山之战,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自以所持麾授辽,让张辽担任战地总指挥,体现出对张辽的高度信任。
在征讨东海郡昌豨叛乱中,曹操派张辽作夏侯渊的副将,曹军将昌豨的大本营三公山围了起来,昌豨依托有利地形坚守,由于地势险要,三公山久攻不下,夏侯渊考虑撤军。
张辽觉得可惜,他只身来到三公山下,约昌豨下山来对话张辽力劝昌豨投降,昌豨居然听劝,表示愿意投降张辽为了取得昌豨的信任,又独自一人随昌豨上山。
张辽到了昌豨的家,像老朋友一样拜访昌豨的家人张辽的真诚打动了昌豨,昌豨随张辽下了山,后来又一同拜见曹操曹操对昌豨既往不咎,仍然让他担任东海郡太守。
曹操想到张辽上三公山后有可能遇到的危险,有点替张辽感到后怕,责怪他说:这可不是大将能做的呀!张辽说:明公您的威信著于四海,张辽奉命而行,昌豨必然不敢加害!
张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当然还是在逍遥津,此战打出了张辽的威名,留下了张辽止啼的典故和传奇唐代曾追封64名古代名将,三国时期有9人入选,张辽就是其中之一,逍遥津之战当是他入选的主要理由。
四、曹丕刻意拉拢,恩宠超过常人
曹操晚年拜张辽为征东将军,相当于东部战区司令,在诸夏侯曹把控重要军权的情况下,张辽以一个异姓将领的身份同时又是降将的出身而居此高位,是一种特殊荣耀。
关羽发起襄樊战役,曹操把东部战区的张辽调来解围,张辽军还没到,关羽就被孙吴方面偷袭了,襄樊之围已解当时曹操驻摩陂,张辽率部来见曹操,军至之日,太祖乘辇出劳之。
曹丕继王位后,立即提拔张辽为前将军,地位在张郃徐晃朱灵之上,又赐辽帛千匹,谷万斛,同时分封张辽的兄长及一子为列侯曹丕称帝后,进封张辽为都乡侯都乡是个县,所以这不是乡侯而是县侯,是侯爵里面最高一级,再往上就是称王了,可见对张辽恩宠之重。
曹丕命张辽仍驻守合肥,当时孙吴的士兵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会忍不住哆嗦一下张辽那时已经50多岁了,身体状况很不好曹丕对张辽极为尊重,赐舆车给张辽的母亲张辽在合肥驻守,曹丕破例派兵马护送其家人到驻军地团聚,事先专门告示沿途各地,命地方及驻军官员出迎,张辽家人每过之处,军士将吏都列队迎候,观者荣之。
曹丕还下令在洛阳为张辽建造屋舍,为张辽的母亲专门修建了堂室,当年跟随张辽在逍遥津一役中临时应募的敢死队成员,活着的一律加虎贲头衔。
曹丕听说张辽在驻地又病倒了,专门派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往慰问视疾按汉朝礼制,三公生病皇帝也只派黄门问病,魏晋时又降为黄门郎,张辽不是三公,曹丕派部长级的侍中前往外地慰问,是十分破格的尊崇。
那段时间张辽在雍丘,即今开封附近,为了及时了解张辽的病情,曹丕专门派虎贲士往来传达病况,由于曹丕催得急,派出去的虎贲士很多,以至在洛阳到开封这一段路上,他们常在可以碰到,史书记载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
曹丕后来亲自出征,听说张辽仍未痊愈,就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曹丕亲自探望,握着张辽的手加以慰问,又赐给张辽御衣,还每天派宫里的人送来御膳。
五、舍身忘我,职业军人的典范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张辽在江都逝世,得年53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张辽刚侯,爵位由其子张虎嗣任。
张辽不仅成就了名将的威名,而且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高的恩宠,在曹魏朝张辽就享有从祀曹操于庙庭的殊荣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张辽一生的拼搏努力分不开,更与他明确人生定位坚持做人原则密不可分。
后人评价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看中的或许只是张辽的战绩,但其实从曹操和曹丕的视角去看,张辽敢于牺牲忠诚不二心无旁骛才是更可取的,这些都是职业军人应有的典范。
作为猛将,关键时刻要能顶得上豁得出,逍遥津一战成为经典,但当时情况极其恶劣,如果没有敢打敢牺牲的精神,恐怕也不敢拿自己的八百去硬碰敌人的十万,也就不可能发生后面的奇迹。
职业军人不是政治家,不能与政治关联太多,想法也不能太多,张辽的一生较好地诠释了职业军人的定义,对政治不掺合不干预,不拉帮结派,任何时候都公私分明,这才让曹操和曹丕更安心。
关于“寻找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厍树涵]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kongqi.org.cn/cshi/202504-133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厍树涵”!
希望本篇文章《寻找诗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寻找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寻找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