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世界地球日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世界地球日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谁有简短有关地球的知识
蓝天绿地、高山流水、山川大地是多么的壮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生灵是多么可爱。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中,人与自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谐共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变大。尤其是当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旗帜高高举起,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地球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让人类制造出了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人类肆意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还任意地排出废物,这种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恢复。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大约35亿年前,从地球上生物出现时起,就不断有新物种产生,也不断有物种灭绝。可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过分的行为,一些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不完全统计,鸟类在1600-1800这200年间灭绝25种,1800-1950年间灭绝75种,现在每3年灭绝2种,从1600年以来,约有100种已知的哺乳动物灭绝。了解一下有关地球的知识,不仅让你的头脑更加丰富,而且还能让你更加热爱生命,对生命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
发展一定要有新思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丰饶的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所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和谐人和地球的关系,对地球有更多的了解,更加珍惜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存环境。
2. 有关地球的知识
1、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km,极半径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2、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3、地球在太阳系中非常特殊,因为它距离太阳不近不远,很适中,恰好位于生命的宜居带。但是这个宜居带非常窄,据科学家估计,其内外边界大约距离太阳0.9和1.5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最外靠近火星的轨道。一旦出了这个范围,地球上的液态水要么会蒸发,要么会凝固成冰,不再适合复杂生物的生存。在《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接近木星的时候,距离太阳已经5.2个天文单位了,所以地表的液态水将会完全凝固成冰,地球也将成为一个“雪球”。
4、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5、地球属于八大行星之一,八大行星是:水星,火星,木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金星,土星,其中水星最小,土星最大,地球是唯一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月球是恒星,地球围着太阳转并自转,月球围着地球转并自转。
人民网-环保专题
人民网-地球曾经变成过“雪球”
百度百科-地球
3. 我想知道世界地球日的知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
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1988年,丹尼斯?海斯又开始同朋友们一起讨论筹办纪念"世界地球日"20周年的活动。
他倡议很快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的支持。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世界地球日"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
每年我国纪念"世界阀乏脆何诒蛊错坍氮开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历年全国“地球日”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保护地球遗产和地址环境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4. 我想知道世界地球日的知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
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1988年,丹尼斯?海斯又开始同朋友们一起讨论筹办纪念"世界地球日"20周年的活动。
他倡议很快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的支持。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世界地球日"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
每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历年全国“地球日”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保护地球遗产和地址环境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5. 谁有有关地球日的一些知识问答
填空: 1、世界地球日的日期? 答案: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
2、2007年是第几个地球日? 答案:38。 3、世界地球日的意义 答案: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请问2004年地球日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5、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 答案:美国。
6、哪年几月几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 *** 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答案:1970年4月22日。 选择: 以下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名称和时间哪项有错?( B ) A. 中弧袱岗惶瞢耗哥同工括国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 B. 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 C.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等。
问答: 1、历届世界地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 答案: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 —— 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保护地球遗产和地址环境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生命之水,未来之水 2004年:善待地球 科学发展 2005年: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答案: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
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
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 3、介绍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 答案: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
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
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
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
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 *** 之外的一支生力军。 4、意义 答案: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6. 关于地球日资料
由于环境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90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 *** 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
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在第一个“地球日”成功举办后,各国的 *** 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为多个国家共同的环保纪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地球日”,有全球141个国家、2亿人参与,成千上万的各项活动在全球各地展开。
参与团体举办座谈会、 *** 、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并进一步向 *** 施压,期盼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据“地球日”国际协调员麦格拉尚说,140个国家的团体制定了与“地球日”有关的活动。
这次活动的规模比20年前举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大得多,很多国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为举行一周活动的 *** 。 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
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
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地球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
在中国,当时的 *** 总理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从此,我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启动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盖洛·尼尔森和布鲁司·安德森(太阳能建筑师、作家、新罕布什尔州“地球日”组织者)共同为把“地球日”办成一个年度性、高水准的活动,创办了“美国地球日”组织。
“地球日”网页于1995年开通。1999年“美国地球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
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手段,把各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盖洛·尼尔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节日,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地球日相关知识 你可以做些什么 记得国际知名图画作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爷爷说 ,我长大之后,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后,我要住在大海边。她 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于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蓝色扁豆花,美化地球。Who say 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谁说您不能改变世界)?你呢?特别是在4月22日国际性地球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你选择如何行动呢? 一、食: (1)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
(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只及饲养猪只,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3)禁食一日(体验体内环保滋味)。 (4)拒用保丽龙,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纸杯(保丽龙是一种致癌物质,它同时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喝咖啡的保丽龙杯子、自助餐盘子,几百年后还是垃圾,继续污染环境)。 (5)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 二、衣: ⑴认识衣料来源: 1.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 2.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⑵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⑶旧衣新穿要诀: ①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②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 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③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 ,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三、住: ⑴多用二手家具(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 利用、节省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
7. 关于环保的小知识(少点字哦
两个环保小知识
1棵生长了50年的树:
每年可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的氧气和价值26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防止大气污染(62500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31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32150美元)。
这些综合价值计算到一起,这棵树每年的价值应该是20万美元。
环保电池:
可以防止汞镉污染。
日常使用的电池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镉、汞、锰等。废弃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慢慢从电池中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进入人的食物链。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肾脏和骨骼,有的还能致癌。
8.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小日记
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最早的地球日活动是1970年代于美国校园兴起的环保运动,1990年代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据说,1990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 *** 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的主题是:THE GREEN GENERATION,而中国的主题为: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主旨是提高公众对资源国情的认识,对地学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防灾减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百奥博客:/blog/earth-day-2009/
我要关于地球的知识,越多越好
关于地球的知识
A. 地球的自转正在逐渐减缓。
这种减速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大约每百年17毫秒,尽管它发生的速度并不完全一致。者具有延长我们的日子的效果,但它发生的如此缓慢,以至于在一天的长度增加到25小时之前可能多达1.4亿年。
B. 地球曾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
由于太阳和行星相对于地球的明显运动,古代科学家坚持认为地球保持静止,而其他天体围绕它运行在圆形轨道上。最终,太阳位于宇宙中心的观点被哥白尼假定,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C. 地球有强大的磁场。
这种现象是由行星的镍铁核心及其快速旋转引起的。该场保护地球免收太阳风的影响。
D. 地球只有一颗天然卫星。
月球是我们太阳系中任何行星的最大卫星,占它运行轨道大小的百分比。然而,实际上,它只是第五大天然卫星。
E.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以神命名的行星。
我们太阳系中的其他七个行星都以罗马诸神或女神命名。虽然只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古代被命名,因为肉眼可以看到,在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后,罗马的命名行星的方法被保留了下来。
F.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高的行星。
这根据地球的不同部分而有所不同;例如金属核心比外壳更紧密。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2克/立方厘米。
我们的内容一样: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回答者:kyky6 - 秀才 二级 5-26 17:52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
未知点
-我们有关地球的知识全部是由极不直接的证据逐步导出的。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仅管太阳"常数"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温度却数十亿年来非常稳定。最好的解释这个的理由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改变,控制温室效应来完成。但这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亥亚假设主张是由生物圈的活动维持了它。更多的有关金星与火星的详情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样大气前我们能将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关于“世界地球日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谷柳]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kongqi.org.cn/cshi/202504-1419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谷柳”!
希望本篇文章《世界地球日小知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世界地球日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世界地球日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谁有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