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620多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后人把苏辛并称,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光复故土,还我山河,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辛弃疾的词作里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由于辛弃疾被迫长期在乡村隐居,所以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入词,使词作中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沁人的泥土芳香,也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曾下决心戒过酒,但半途而废。他的饮酒词写得深刻、幽默,极富生活气息。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人陈亮,字陈同父,也叫陈同甫(1143~1194),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主抗战,因此屡遭迫害,曾三次被诬入狱。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交往甚密。1188年冬辛弃疾在上饶罢居时,陈亮从浙江东阳来拜访辛弃疾,两人甚是情投志和。辛弃疾写了一首词《贺新郎》,记述他们这次交往。词前有序: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词开头回叙在驿亭把酒话别的情况,辛弃疾对执友陈亮很是赞赏,把他比作隐居的陶渊明和诸葛亮。何处飞来林间鹊,鹊踏松梢,雪落破帽,引起对满头白发,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感叹。冬日的原野没有生气,几枝疏梅,点缀风景。天空掠过两三只大雁,更显得凄凉萧瑟。这也是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结果。
下片又回叙别情,佳人指陈亮,既赞扬他重约来相会,又微怨他急于回归的轻别。这是本词的主题,点到为止。叫人惆怅的是因天寒,清江的水深冰合,行人无法渡过,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像长了角似的不能转动。在这种时候离去,叫行人消魂蚀骨。设问是谁使君来愁绝?不仅是离别,更主要是国家危亡的形势和不被朝廷重用的现实。由于作者与陈亮的情谊极深,这次相会,犹如费尽人间之铁,铸就人间相思错。夜深人静,长笛声声,更激起对好友的无限相思情。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破阵子》,小序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表达他日夜梦求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原以此词与陈亮共勉。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人们本来是借酒消愁,一醉万事休。可是作者喝醉了酒,愁也未消,一心想着收复失地。他挑亮了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如何排上用场,发挥作用。在睡梦里,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八百里军营,将士们欢欣鼓舞,分享将军发给他们的烤肉。军中的乐器演奏雄浑悲壮的军乐。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沙场,准备出征。
“的卢”是马奔跑时发出的马蹄声。将军统率的铁骑,风驰电挚般冲向敌人,弓如霹雳,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词人梦寐以求的壮举。但在投降派把持的朝政里,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感叹冷酷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1176年至1178年,不足两年时间,辛弃疾调动频烦,宦迹江西、湖北等古称楚地。调离江西豫章时(今江西南昌市),他写了一首《鹧鸪天》词。序言是: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写了一首词《丑女儿近》,序言是: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
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午睡醒时,
松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
觑着人欲下未下。
归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这首词写得明白如话,又清新快活,很似李清照的风格。博山是指江西广丰县西南,远望如卢山之香炉峰。夏天的雨来得急,一会过去了。雨后斜阳,照着经一番洗尘的青山绿树,显得格外清新秀美,美如画。青旗卖酒,一说明当卖酒已商业化,偏僻的农村也有酒店;另一层意思说明作者去酒店沽酒,与下片的午醉醒来相对应。
下片写酒家周围的环境。作者酒醉后,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但见窗外松竹环绕,十分清雅幽静。因为幽静,所以有野鸟飞来,又是一道风景。那只白鸥,看着人欲下不下。怕什么?我们不是有友好同盟吗?
这首词模仿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还写了一首词《念奴娇》,序言是:“赋雨岩,效朱希真体”。雨岩位于博山附近。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南北宋之交著名词人。《花间词选》谓其“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辛弃疾这首词,“神仙风致”不足,更多的是庄子的道气。
近来何处,
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
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
和云种树,
唤做真闲客。
此心闲处,
未应长籍丘壑。
休说往事皆非,
而今云是,
且把青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
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松梢,
风高桂子,
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
莫叫啼鸟惊着。
何处有吾愁,何处有吾乐,近来已臻愁乐两忘。独立西风,放眼天宇,惟余一点凄凉意。过着竹里寻泉,云中种树的生活,堪称真正的闲人。心境的宁闲,并非依靠山水的陶冶。
休说今是昨非,且举金樽,一醉方休。醉里忘却自我,月乎?云乎?鹤乎?一切似是而非。深夜酒醒,依然一片寂寞。惟见露涛松稍,唯闻风摇桂叶。醒了再睡,莫叫晨鸟惊梦。
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写了一首村居小景词《鹧鸪天》,题记是:“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据《铅山县志》载,铅山县东北有鹅湖山,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鹅湖风景优美,是作者闲居时常游之地。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
作者写景,落笔荠菜花。荠菜花是一种野菜,它平凡,朴实,不畏风寒,春天它绿得最早,小白花开得最早,嫩茎可食。白色的荠菜花开遍四野,新耕的土地,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寥寥数笔把春色摆在读者的面前。春色再好,也无可奈何愁白了头。只好到酒旗飘扬的酒店里,赊酒解愁。
村民的生活悠闲自在,井井有条,牛栏的旁边种满了桑麻。趁着春蚕还没生出来的空闲,谁家的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走娘家。
农村的春天恬静而又生机勃勃。此时的词人四十多岁,无所事事,酒店沽酒消愁,仍愁白了头。
辛弃疾罢官闲居,先是把家安在上饶带湖,以后把家搬到铅山瓢泉。他在铅山瓢泉时写了一首词《鹧鸪天》。题记是:“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
古来唯有酒偏香。
自从来往云烟畔,
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
直待西风一夜霜。
辛弃疾四十岁刚出头,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满腹的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他把正人君子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的腐败官场看得很透。把官场说成是“掩鼻人间臭腐场”,既是胸内积愤的发泄,又是最恰当最形象的艺术概括。古今只有酒是清香的,清净的,只有喝醉了酒,才能万事皆休。
辛弃疾只从回乡闲居,选择的地方依山临水,云烟飘渺,远离尘嚣,像世外桃源。闲居生活,像神仙一样,在云里雾里,歌里舞里。
呼老伴共赏秋光,这里的老伴,可理解为老伙伴、老朋友,也可理解为老妻老妇。赏菊花而又不见菊花,菊花何处躲避了重阳节?是因为天还没冷,所以菊花还没开。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既是赞美菊花的品格,菊花的精神,也是词作者品格精神的写照。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
三三两两谁家女,
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
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
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
更过溪南乌桕树。
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提壶、婆饼焦皆鸟名。
下片更是妙趣横生,一翁醉酒忘归路,行人殷勤指点去处,指路者指点越认真,问路者醉态越肖妙。
辛弃疾闲居无事,经常借酒打发寂寞时光。借酒消愁,醉酒后要愁没工夫。有时喝醉了酒,醉态可笑。他写的一首词《西江月》。题记:“谴行”。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作者因为力主抗金,不被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醉里贪欢,以醉消愁。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翻用此语,意思是古书上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全词围绕一个醉字着笔,借醉写愁,借醉抒愤,妙趣横生。
辛弃疾曾经下决心把酒戒掉,他写了一首词《沁园春》,题记是:“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意思是我要戒酒啦,警告酒杯不要接近我。
杯汝来前,
老子今朝,
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
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
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
古今达者,
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
叹汝于知己,
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人间鸠毒猜。
况怨无大小,
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
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
“勿留亟退,
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
道“麾之即去,
招之即来”。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铅山瓢泉闲居时。作者把酒杯拟人化,以作者我与酒杯之间的对话,说明酗酒对健康不利,因而下决心要戒酒。令人可笑的是,戒酒的决心又不大。
开始,词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杯,你不要来前。老子今朝检查身体,发觉常年口渴,咽喉干得像烧焦了的锅,老是嗜睡,睡中鼻息如雷,都是因为饮酒造成的。酒杯答辩说:“酒徒刘伶,可谓古今达者,有酒即醉,醉后不妨死便埋。词主人说:诚然如此,我们是多年的知己,你这种说法太绝情了。
古人设宴饮酒,大都有歌舞助兴。所以说酒以歌舞为媒,害人尤甚,直似鸠毒。况且人间怨恨不论大小,往往由贪爱所生;物无美恶,超过限度就走向反面。酒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喝多了就成了有害的坏东西。如此说来,喝酒有害不能光怨酒,也得检讨自己没有节制。词人与酒杯约定:“勿留急去,否则我有能力把你砸个粉碎”。杯再三致礼说:“你挥我即去,招我即来。”这是双方达成的妥协协议。会心之语,令人忍俊不止。辛弃疾写完这首戒酒词,见酒照喝。
仲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仲秋寄情词,一首词《一剪梅》。
题记是:“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
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
歌且从容。
丹桂是桂花的一种。花开白色的为银桂,**花为金桂,红色花为丹桂。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
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辛弃疾写的另一首中秋词《木兰花慢》。词前的序言是:“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今晚的月亮真可爱,瓢飘悠悠往西走,要去何处?是那边还有一个人间,看着你从东边升起吗?还是在天外,空漫漫,长风浩浩送你走?你像飞镜,为何不掉下来?月中的嫦娥不嫁是谁把她留住?有说月亮游经海底,也是没有根据的,叫人无法理解,叫人犯愁。若真经海底,怕万里长鲸纵横游,撞倒月中的玉殿琼楼。再说月中的玉蟾会游泳,玉兔怎么办呢?若说一切都安然无恙,为什么圆月又变成钩形?
此词在咏月诗词中卓有创新。词论家王国维评论说,这首词起首五句,“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毛泽东非常喜欢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1964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词所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除艺术的欣赏外,还十分赞扬词人辨证思维的深刻性。
楼兰在哪里,它有怎样的故事?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一种能够延年益寿的药物,并且已经在小白鼠上获进行了试验,首次就获得了成功。 这种神奇的药物是由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氨基酸组成的混合物,学名叫做支链氨基酸。在试验的过程中,试验人员给小白鼠的水里加入了这三种氨基酸,结果发现他们的寿命达到了869天,而普通的小白鼠大约只能活774天。也就是说支链氨基酸使得小白鼠的生命延长了12%。 这是人类首次证明了氨基酸混合物能够延长小白鼠的生命。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发明氨基酸补剂,对于老年人和病人将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将在不远的将来造福全人类。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只要每天保持一颗不老的心,活的开心一些,就可以了,长生不老的药都是人编出来的,但是想要不老的方法却是有的,就是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把烦恼忘记,每天保持开开心心,你就可以不老啦!多做一些体育运动!心情好,身体好,就会不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带领的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是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是个暴君,徐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风一定会被杀头,于是他就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 徐福虽然一去不返,但秦始皇并没有死了那份求仙的心,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人,他是专门从事休仙养道的方士,秦始皇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巡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巡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据记载,秦始皇遍寻不着的“长生不老药” 俗名叫“太岁”,学名叫“肉灵芝”。但最终,秦始皇没吃到长生药,既没有长命百岁,就连秦王朝也早早灭亡了。
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叫鄯善国,从汉朝敦煌郡出玉门关之后,有南北两条路通往西域深处,以《汉书》的记载,楼兰位于南路,出玉门关后,经楼兰,沿着南山北面,顺着塔里木河往西走就能到莎车(今新疆喀什),再往西可以到大月氏(今土库曼纳巴德)和安息(今伊朗),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位于北路,出玉门关后,经车师,沿着北山南面,顺塔里木河向西就能到疏勒(今新疆奇台),再往西可以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中东部)、奄蔡(今哈萨克斯坦里海与咸海一带)。
也就是说楼兰是当时进入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边,在神秘的罗布泊的西北边,这里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边缘地带,也是如今新疆最荒凉、最神秘的地方。
楼兰第一次出现在华夏的记载是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说的一句话,被收录在史记中:
《史记》: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
汉朝才第一次知道西域有楼兰这个国家,还知道在楼兰旁边有个咸水湖,也就是传说中的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个很大的咸水湖,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都汇入罗布泊,后来由于河床改道,水流减少,导致罗布泊干涸,没有水之后导致当地寸草不生,成为无人区,这跟楼兰古国的灭亡息息相关。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首诗涉及到楼兰:
《塞下曲》六首之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另外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也有一首诗是关于楼兰的:
《从军行》七首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在诗中说要斩楼兰,王昌龄在诗中说要破楼兰,楼兰人究竟做了什么?让唐朝的诗人这么怨恨它?
事实上,李白和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楼兰已经灭亡了,楼兰存在的时候,是从中国的西汉前期一直到唐朝初年,差不多是在公元前176年(西汉文帝时期)到公元630年(贞观三年),实际上楼兰建立的时候要早于公元前176年,一共存在了800多年的楼兰古国,就这样灭亡了,想要明白唐朝的这些诗人为什么恨楼兰,就得明白楼兰的历史及与汉朝的渊源。
根据汉书的记载,楼兰的王城是扦泥城,离长安6100里,楼兰国有1570户,人口有14100人,军队有2912人,当时汉朝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来管理西域,楼兰作为36国之一受到汉朝节制,汉武帝听了张骞对西域的描述后,很愿意与西域来往,于是频繁地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出使西域一定要经过楼兰与车师,但是最初楼兰国和车师国都是忠于匈奴的,经常攻杀汉朝使者。
于是汉武帝就派赵破奴和王恢一起率军攻打车师和楼兰,王恢率领七百轻骑攻打楼兰,俘虏了楼兰王,于是丝绸之路就畅通了,而楼兰则向汉朝称臣纳贡,匈奴听说后,就派兵攻打楼兰,楼兰同样敌不过匈奴,于是楼兰王就派了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一个儿子到汉朝当人质,楼兰因为实力太弱,两边都不愿意得罪,所以脚踩两只船。
汉武帝曾经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军万里攻打大宛,等李广利大军通过后,匈奴就联合楼兰扣押走在后面的汉朝使者,汉朝得知后,就派出驻守玉门关的将领任文率军攻打并逮捕了楼兰王,并质问楼兰王为何叛汉?
楼兰王回答道:我们楼兰夹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如果不采取两方归属的做法,就无法让自己安全,我希望能让楼兰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听了楼兰王的话,认为他很直爽,就赦免了他,放楼兰王回国,让他负责侦察匈奴的动静,楼兰王去世之后,楼兰国人请汉朝送还质子,但在汉朝的这个质子由于犯法被处以宫刑,没脸回去,于是推辞了。
之后楼兰人拥立了新王,然后又送质子到汉朝,后来这个楼兰王也去世了,匈奴先知道了这事,就把在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子送回国当王,汉朝要求楼兰新王到长安晋见,但是楼兰新王不敢去,推辞说后年再去。之后楼兰国几次背叛汉朝,还劫杀汉朝使者,直到汉武帝去世,楼兰王也不来长安晋见,而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则投靠了汉朝。
到了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派出傅介子出使楼兰,傅介子带着勇士和财物来到楼兰,然后说要赏赐财物给楼兰王,与楼兰王一起喝酒,单独谈话,然后傅介子就派了两个勇士在后面刺杀了楼兰王,在别的国家刺杀了人家的王,傅介子也算胆子够大,然后傅介子对着楼兰人说了一番话: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楼兰王有辜负汉朝的罪过,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当另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为王。汉兵将要到了,你们不要乱动,否则,就会被灭国!
傅介子说这话,做这事,那可是需要相当的勇气,要是楼兰人一拥而上,死的就是傅介子,但是楼兰人清楚知道自己的实力,与汉朝对抗是没有好处的,只能接受了傅介子的建议,然后任命当初投靠汉朝的楼兰王弟弟尉屠耆为楼兰王,汉朝给尉屠耆配了印章、妻子、物资,并将楼兰的名字改为鄯善,同时,汉朝应尉屠耆的请求,派了一个司马带着40个将士在伊循城(新疆若羌县城东)屯田,兼顾协助楼兰新王,从此之后,楼兰在中国的史书上就被称为鄯善,汉朝在伊循城屯田的习俗也流传下去。
西汉灭亡后,西域混乱,各自为战,东汉直到汉明帝时期才开始对西域用兵,公元73年,汉明帝命令四路大军攻打北匈奴,74年,汉军进驻西域,并重开西域都护府,并设置了屯田区和驻扎点,75年,汉朝大军回撤北匈奴反扑西域,除了班超之外,汉朝在西域的存在又被北匈奴所攻灭,之后班超用了几十年时间,以一人之力带领36个随从并依靠东汉的国力和声威,征服了整个西域并重开都护府,鄯善再次归属东汉。
东汉末年,中原再次大乱,再次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直到曹魏时期,才重新打通河西走廊,鄯善派遣使者表示臣服,曹魏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恢复对西域行使主权,曹魏灭亡后,西晋取代了曹魏的权力,鄯善臣服于西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几百年,无法顾及西域,西域也是各自为战,西域36国逐渐演变为七个国。
鄯善国还臣服于前秦、北凉、北魏,直到北魏时期,取消鄯善国,在当地设置郡县,鄯善国才开始逐渐灭亡,而楼兰作为鄯善的曾用名,出现在一些唐诗之中,根本原因是:楼兰已经成为西域非华夏敌对政权的代名词。
李白和王昌龄所说的斩楼兰和破楼兰,实际指的是斩杀外敌和击破外敌,并不是指的鄯善国,这里的楼兰是一个泛称,华夏并不怨恨鄯善或者楼兰,而是怨恨与华夏作对的外敌,而唐朝诗人所表达的只是对敌的怨恨,楼兰如果与华夏为敌,那华夏就怨恨楼兰,如果楼兰不与华夏为敌,那华夏也不会怨恨楼兰。
再一个楼兰是离华夏最近的西域国家,也是最早臣服于华夏的西域国家,对于西域诸国有风向标一样的示范作用,事实上,楼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时叛时降,脚踏两只船的存在,因为楼兰实在太弱小了,整个国只有14100人,军队只有2912人,这个规模甚至不如汉朝随便一个将军带领的军队,比如王恢率领800汉军轻骑兵就攻破了楼兰,这样的体量根本不是汉朝的对手,汉朝也不会把楼兰当成敌人怨恨,楼兰的背叛都是因为匈奴,这是心知肚明的。
关于“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忆往昔]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kongqi.org.cn/cshi/202504-143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忆往昔”!
希望本篇文章《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