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
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有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人的正常观察顺序来看,六物象中占空间最大的是“月”和“霜”,因为霜覆盖面广,铺天盖地,而月华挥洒满乾坤,当然应被首先看到。其次是茅店、板桥,具有规则的平面,在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物象中,也较引人注目。最小的物象是人迹,最不确定的声音是鸡声。然而,诗人却凸显脚印和鸡声,对此采用特写镜头。之后由鸡声写及茅店,又由茅店写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脚印所在之桥板,由桥板再注意到板上之霜。取象顺序与正常的观察顺序刚好相反。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鲜明地突出了人迹和鸡声,使之成为中心视象,于是,在雄鸡啼晓的霜晨,早行人的形象虽未直接见于取景框,却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此诗的“正解”。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着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是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就成了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了。⑦这后一解读当属“误读”中的“正误”现象。
还有,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苏轼以为后者较为合适。
其二,诗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具有模棱两可性。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如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生活在宋代的欧阳修不了解唐时的实际情况,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在唐代,苏州一带有夜半敲钟的习惯,当时叫“无常钟”。《唐诗纪事》里就明确记载过,唐代不少诗人也写过“半夜钟”。王建“未卧尝闻半夜钟”,许浑“月照千山半夜钟”,白居易诗云:“新松秋影下,半夜钟声后。”及至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还证明了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清人焦循言:“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孟子正义?万章章句下》)欧阳修认为半夜不会敲钟,是不知其世,所以产生“反误”现象。
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尚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宋神宗读到苏轼《水调歌头》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叹曰“终是爱君”。这种理解离开了其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几乎不可思议。又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诗《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径八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使解读陷入误区。
NextPage 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
语言精炼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先说缺失主语,它往往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结果。如《春江花月夜》的最后一段,“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主语颇有争议,读者既可理解为第三人称“他”,又可理解为第一人称“我”即游子,也有人理解为思妇,以上都为思妇所想。事实上,此处以“我”为主语,应属于本诗的“正误”,诗人张若虚借明月“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来抒写人生从“出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循环,充分体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深切感悟。而以“他”和“思妇”为主语,则属于本诗的“正解”,因为这首诗中处处都有游子、思妇的深挚之情、纯真之爱。
又如张继名作《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枫”,人们“望文生义”,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也许考虑到苏州寒山寺外没有长江,故称“水边”。这与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更与长江无关,但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 现象。
李商隐的《锦瑟》解读者不下百人,重要的异说也有十多种,常见的如悼亡说、伤世说、爱情说、诗创说等等,这种“多元解读”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诗中用典冷僻繁复,而且比兴手法俯拾皆是。就以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解读来看,它们对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解读各有侧重:“悼亡说”认为,前句写欢乐时光的短暂,它的光华如同珍珠,但瞬间即成泡沫。后句用《搜神记》中紫玉与韩重的传说,写自己想再见到(或梦见)妻子,可妻子就像紫玉那样,一拥抱便如烟消散。而“伤世说”则认为,前句写明珠弃于沧海,隐喻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怨恨。后句写深山藏玉,暗示自己的才华被压抑和埋没,只有诗文得到了世人的欣赏。这两种解读都应属于“正误”现象。
其四,文言词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样化
如杜牧的《山行》,其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句是有口皆碑的,但因“坐”字的不同含义,人们的理解有了高下之别。在古代汉语中,“坐”有五义: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后有入罪、定罪之义。④因为。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⑧绝大多数人都把“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解释为“因为”、“由于”,此解于诗意并无大碍。但亦有人认为,若将“坐”字释为“坐禅”之“坐”,则更切合诗人思想实际和本诗的深层内涵。顾彬先生认为,“将‘坐爱’解释为‘坐禅’,可使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更加丰富一些。”在一定意义上说,杜牧的“坐爱枫林晚”与王维的“坐看云起时”颇具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解读颇有创意,当属“正误”现象。
又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一说此“君”字,指代“峨眉山月”;诗人另一首《峨眉山月歌》中有“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之句,这样“思君”一句就成了倒装句,意谓因出渝州而再也见不到峨眉之月了。另一说则解“君”为诗人之友人。可引苏轼《送人守嘉州》为据。苏诗中有云:“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各有所据,两说虽皆可通,但一为写月,一为思人,意境有天壤之别。
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 “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
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注意结构技巧属于表现技巧的一部分)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要实现理想的豁达。
(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7)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8)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9)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关于“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小蕾]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kongqi.org.cn/cshi/202504-198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小蕾”!
希望本篇文章《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无达诂的产生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其一,诗歌...